3月初至,虽然春寒料峭,但在阳泉市张家大院(银圆山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场,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工地负责人李辉介绍,为实现景区最晚10月开放营业的目标,施工团队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去年冬季最严寒的时刻也没有停工。
去年4月,4集纪录片《银圆山庄》在央视17频道播出,在全国各地产生涟漪效应,并成功获评广电总局2024年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引发各地游客广泛关注。今年以来,矿区乘势而上,尽快办理项目相关手续,实施景区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工程,力争尽早实现景区开园运营。
除了以“山西的布达拉宫”闻名的银圆山庄,矿区还是全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优势是重中之重。矿区区委、区政府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力争把资源富矿打造成文旅“金矿”,推动全区转型育新。
1月11日召开的矿区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组织餐饮、零售、农业等企业联合开展系列活动,放大节庆展会等带动效应,培育壮大文旅产业。
深厚的历史底蕴给矿区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一场以“黑色资源”撬动“多彩经济”的文旅变革正在“上演”。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基地,正将百年矿业文明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动能,通过谋划“矿化石—保矿—挖矿—运矿—矿电—未来‘矿’—伴手‘矿’”七大主题场景的立体构建,探索“矿文旅”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路径。
地质长卷——
解码上亿年地球密码
在矿区石卜咀村水泉沟,如书页般层叠的裸露岩层间,封存着地球演化的密码。自1870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叩响这座地质宝库的“大门”,梭尔格、丁文江、李四光等中外地质先驱接续在此开展科研。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将石卜咀村认证为“中国地质事业摇篮”,这片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拥有跨越三个世纪的地质探索印记,堪称中国现代地质学的活态教科书。
近年来,水泉沟化石群吸引了省内外的青少年研学团体或旅游团体前来参观学习,有望成为国内著名的化石旅游“打卡”地。目前,矿区正加快推动石卜咀村申报国家级“地质文化村”。
矿区沙坪街道大村村化石科普馆里,形态各异的化石整齐陈列摆放,静静地为人们展示着时间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化石旁精心制作的标签、张贴在墙上的科普资料、用于科学观察的放大镜……为给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化石科普馆特地邀请专家设计布局。
从大村村往南走不远,就是于去年11月开馆的红岭湾小学化石标本馆。该化石标本馆通过展出不同时期的化石及本地区发现的化石,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历史意义和远古时期生物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对地质学、化石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历史回声——
从保矿运动到文旅地标
1905年,三晋大地掀起的保矿运动如惊雷乍起,三晋儿女以“绝不认输”的精神捍卫民族矿权,谱写了近代工业文明觉醒的壮歌。一个世纪后,在当年保矿运动的核心区域,另一场守护文明根脉的“新保矿运动”在张家大院(银圆山庄)展开——这里不仅见证了晋商崛起的历史,更承载着北方民居建筑艺术的精魄。
张家大院(银圆山庄)作为晋商崛起的“见证者”和北方式民居建筑群典型代表之一,因其壮观的阶梯式庭院被誉为“山西的小布达拉宫”,于2005年被列为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好地保护建设这一蕴含深刻文化背景的特色古建,2022年,矿区开始通过保护性修复、景区基础项目建设等措施还原张家大院(银圆山庄)昔日风貌,并融入现代元素,建成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特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景区占地面积67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预计最晚今年10月开放。项目建成后,景区将达到国家4A级标准。走进张家大院(银圆山庄),不仅可以观赏秀丽的景观与独特的建筑,还可以领略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
明清时期,晋商纵横驰骋商界,创造了中外商业史上的奇迹,张家大院(银圆山庄)的主人张氏家族是杰出代表。家族富裕之后,张家扶危济贫、兴学助教、造福乡邻,注重家教与家风,张士林、张梅林、张恒寿为杰出代表人物。张士林首倡与发起了震惊中外的“山西争矿运动”,为山西矿权的回归作出了巨大贡献;张梅林投身抗战、英勇捐躯、流芳千古;张恒寿为史坛巨匠,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目前,张家大院(银圆山庄)内设有中国张氏起源及世系播迁展室、官沟张氏祠堂展室、张氏家族商贸展室、张士林旧居、“山西争矿运动”展馆、张梅林烈士纪念室等供游客参观。同时设置了一些投影互动设施和银圆形状的摆件等,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矿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云介绍,他们将持续推进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分期开展张家大院修缮,守护文物本体安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大村非遗民俗文化园尽快开园,扎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工业遗产——
唤醒沉睡的工业记忆
阳泉三矿诞生于1907年。作为“保晋争矿”运动的“见证者”,这座被誉为“山西保晋公司第三矿厂”的工业地标,历经多个历史阶段,以111年的持续运转谱写出中国煤炭工业的世纪长歌。
2018年,三矿荣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殊荣,却也在资源枯竭的“阵痛”中迎来转型时刻。2019年闭矿关井时,这座功勋矿仅余622万吨可采储量,如同一位卸甲的老兵,亟待开启新生。2021年,矿区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进入新阶段。这座百年老矿启动工业文明抢救工程,如今正以“工业遗产+”的创新理念,勾勒着凤凰涅槃的蓝图。
为发挥好资源优势,矿区协调华阳集团理顺管理机制,共同推动三矿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今年计划在三矿建设国家工业遗产陈列室和展览通道,展陈工业生产录音录像、文件档案等,并微缩复制部分不可移动建筑,回顾和展示其发展历程。
矿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子沟煤炭生产线位于矿区蔡洼街道东窑房社区,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该处矿井原为阳泉保晋公司所建,由煤矿、选煤线、装煤线等组成,现存竖井式坑口1个、选煤生产线1条、办公院落2座。
为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矿区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简子沟泛博物馆公园规划建设,打造城市更新建设示范片区。该项目通过盘活利用现有厂房及老建筑,进行展示展陈及博物馆建设等,完善整个片区的文旅基础设施,传承城市文化基因,依托工业、红色文化资源,凸显绿色生态性、功能多元性,打造富有浓厚矿区文化特色的泛博物馆片区。
去年9月,国家工信部发布《国家工业遗产第六批拟认定名单和第一、二批拟通过复核名单公示》,马家坪变电站成功被认定为国家级第六批工业遗产。
国网阳泉供电公司110千伏马家坪变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首座110千伏变电站,也是新中国电力工业的重要里程碑。有了可靠的电力供应,我市成为国家较早开发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马家坪变电站不仅见证了山西电力事业的起步与壮大,更亲历了中国高压变电设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再到引领全球技术潮流的完整历程。
为盘活利用好这一宝贵的工业资源,近年来,矿区积极探索将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融合的新路径,让旧时光与新景观“邂逅”,点亮城市发展新图景。
创意经济——
“黑金”变身文化IP
“山西版画看阳泉,阳泉版画在矿区。”这句话长期以来在国内美术界得到高度认同。矿区是典型的工矿型城市区,矿区版画立足本土,突出反映煤矿建设图景,展现煤矿工人生活,刻画煤矿工人形象,有深厚的渊源和辉煌的历史。
矿区将矿工版画作为特色文化以及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进行传承发展。先后举办了“庆祝建区30周年暨全省版画邀请展”“全国工业版画院长邀请展”“中国工业版画第一、第二、第三届新秀展”“阳泉矿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版画展”及多次区级美术作品展、版画展。组织120余件作品赴上海、湖北、大连、河北、湖南、广东等地展出。
2021年起,矿区在市十八中、南楼小学、沙坪小学开展版画进课堂试点特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2023年“矿区第三期版画培训班”在市十八中工业版画院举办,进一步推进了矿区版画人才队伍建设。去年由市人大、民革阳泉市委会筹建的“阳泉工人版画馆”在山西阳泉干部学院落成,“山西、台湾、阳泉三地版画交流展”也在阳泉展览馆开展。今年3月,由矿区区委宣传部、矿区文旅局、矿区文联主办的“阳泉矿工版画成就展”在矿区新建美术馆开展。
除了版画,矿区的煤雕也极具特色。
得益于本地煤质“其黑如墨,温润似玉;流光烁金,其练如匹”的特点,矿区产生了一种存在久远的艺术形式——煤雕。煤雕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花、鸟、植物等为主要素材。
煤雕既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气息,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蜚声世界。作为煤炭富集区的矿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煤雕艺术底色。
阳泉煤雕文化博物馆位于矿区桃北西街金花园小区,是国内首家以展示中国煤炭文化和中国煤雕艺术为主旨的专题性博物馆。展馆面积500平方米,设有“煤的自然性”“煤的社会性”“煤的经济性”“煤的文化性”“煤雕艺术”5个展区,包括8个板块,陈列各类文物、藏品、艺术品共计约500件。展品中还包括石器时代的雕刻工具,不同历史时期的煤雕配饰、用具,国内其他煤雕产区代表作品以及多个国家、地区的现代煤雕作品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李云表示,煤雕、版画等工矿文化作品影响深远。矿区将传承好挖掘好利用好这些文旅富矿,塑造发展新动能,着力发展版画、煤雕展陈研学体系,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构建“文旅商”一体化发展路径。
矿区不仅是共和国能源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因孕育了科幻巨匠刘慈欣而别具传奇色彩——矿井巷道与星辰大海巧妙交汇,绽放出瑰丽的科幻之花。
赛鱼小学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母校,刘慈欣展览馆修建在这里。馆内收藏了刘慈欣的作品集、照片,以及他于不同时期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相关作品的衍生品等。赛鱼小学校长侯慧明表示,希望更多青少年加入科幻创作“大军”,在矿区这片沃土上成长为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优秀人才,把中国的科幻文化发扬光大。
通过“矿业遗产活化+科技赋能+全域联动”的创新模式,矿区计划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研学、探秘、科幻、工矿游等多条旅游线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下一步,矿区将继续深挖矿业文化内涵,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向着全域旅游的目标大步迈进,助力阳泉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