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3月14日电(唐科伟 通讯员 刘明星 常伟)2025年是潞安集团余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余吾煤业公司”)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型”煤炭领军企业的关键之年,面对新一年的严峻挑战,余吾煤业公司以集团“三会”精神为指引,着眼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向改革寻出路、向创新增活力、向挖潜拓空间,全力以赴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前行优势。
思想破冰 转观念聚合力
“当前煤炭市场价格下行压力持续,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积极开拓市场、保证煤质、降本增效。”余吾煤业公司调度会多次强调,要充分认清当前形势,统一思想、提高站位,锚定目标任务、深化价值创造,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审时度势明方位、着眼长远谋发展,团结奋进、守正创新,扎扎实实干好各项工作。
企业面临风险挑战发展考验之时既需要干部员工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危机意识,更需要提振士气、坚定信心,凝聚起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精气神。
余吾煤业公司党委精心打造宣教矩阵,开展差异化、分众化、互动化宣教,引导干部员工认清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以“价值回报率”为核心驱动力,体系化、系统化地践行“算账”文化,做到精打细算与灵活管理并重,既要着眼当下,细致入微地管理日常开支,又要立足长远,宏观规划企业的战略发展,共同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你是如何爱余吾的?你为擦亮余吾品牌作了哪些努力?你怎样继续为余吾煤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型’煤炭领军企业增光添彩?”企业同员工是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经济运行持续承压的形势下,余吾煤业公司党委持续强化形势任务教育,层层传导压力,增强干部员工应对困难挑战的危机感、责任感,引导全体干部员工进一步增强“一盘棋”观念,树立系统思维,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攻坚”,从“机械执行”升级为“价值共创”,形成“统筹有力、贯通顺畅、协同高效”的工作局面。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扛”的担当,切实担负起发展责任、管理责任、安全责任,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有“快”的效率,对各项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要脚踏实地、高效推进;要有“精”的标准,坚决克服“差不多就行”、“过得去即可”的思想,在全集团、全行业的大格局中找坐标、定目标,真正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实做细做到位,精益求精、打造亮点、叫响品牌,凝聚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
行动破题,降成本提质效
精打细算过日子,刀刃向内动真格。余吾煤业公司坚持向管理要效益,找准“出血点”,深挖“利润源”,全方位提升经营创效能力。
该公司以依法合规为前提,以精益管理为手段,从生产经营销售业务全过程寻求挖潜创效突破点,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经济运行质量。深化智慧营销增效益,着力构建市场开发、洗选销售“一条龙”营销协同联动体系。注重洗选创效,发挥选煤厂“聚宝盆”作用,在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树牢成本制胜理念,以优化绩效考核为抓手,严格成本控制,激活内部创效潜能。
同时,该公司构建生产与销售一体化调度的常态化管理机制,通过逐级汇总、综合分析和深度剖析产销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实现产销工作的统一协调与统筹部署,进一步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坚持“上云、用数、赋智”,持续完善数字化综合管控平台功能,确保业务流程与数据流动同步进行,实现“业务在流转,数据在更新”。建立健全实时数据分析机制,确保管理制度基于流程、流程基于权限、权限基于平台、平台基于数据,从而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实施“全面预算、全程核算、全员绩效” 的管理机制,构建公司、专业组、科队“三级”预算控制网络,积极推进“业财融合”战略实施,打破传统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壁垒,形成“使用者即预算者,预算者即控制者”的责任体系,实现全过程的精益管理,增强成本的管控能力;进一步完善“价值创造”一体化融合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对经济责任的考核力度。在绩效考核中增加各部门、各单位的“价值回报率”考核指标,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成效,激发全员价值创造的积极性;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与重点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入挖掘不同行业客户的潜在需求。同时,向新兴能源相关产业拓展业务,优化产品销售结构。完成3号扩能系统能力提升改造,根据市场动态需求精准调整产品比例。强化“全链条”煤质管理,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增收增效。
创新破局,催生全新动能
余吾煤业公司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雷达、探照灯、显微镜”作用,从生产技术需求、效益效率评价等方面,巩固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该公司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培养“新主力”,各系统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着力把本系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成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敢于开创一批“人无我有”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对本系统关键环节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
此外,该公司加强技术创新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期推广、成果验证平台,推进从技术研究到成果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与系统发展的良性循环。
“今年,我们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全员创新,常态化开展‘小改小革’活动,并不断加大创新激励,针对创新评比中涌现出实用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从立项至结项全过程跟踪落实,科学精确核定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该公司创新办负责人王杨说,“打通创新到应用的壁垒,把创新和应用联通,联动相关业务科室,对适用范围、应用前景较广的项目,核定推广价值,进行相应的补贴,培育选树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