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高平市陈区镇南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贺林强像往常一样,一上班就去村经济合作社种驴繁育及育肥基地照看驴。
刚出了村,蓝色的“南河牧业”招牌在旷野里分外醒目。驴圈里,吃饱喝足的幼驴或三五成群地散步,或欢快地奔跑,或席地而卧小憩。贺林强逐一查看幼驴有没有流眼泪、流鼻涕,粪便是否正常。正在粉碎玉米秸秆的饲养员赵群付赶紧告诉他,都检查过了,没有一头生病。贺林强满脸宠溺地看着幼驴说:“看过我也要再看看。第一批购入的驴就要安全度过一个月,以后正常养护问题就不大了。”
“千万工程”开展以来,高平市陈区镇谋划了“东种、西养、北药、南传统种植、中人居康养”的产业发展思路,持续加大特色产业指导和支持力度。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南河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2023年,村里发展了乡村旅游业和种植业,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在此鼓舞下,村‘两委’决定乘势而上,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贺林强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周密系统调研,村党支部决定抓住驴肉紧缺的市场机遇,与附近的张家庄、王家村携手发展养驴业。
目标确定后,南河村立即行动,先后筹资85万元翻新村集体2700平方米闲置猪场,改建成三排驴舍、草料棚、养殖配套用房、驴粪暂存处、化粪池,购买安装了水电设施、消防设施和养殖专用配套设备。同时,选定了具有一定养驴经验的赵群付担任饲养员。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河南省焦作市、长治市潞城区养殖场考察学习养驴技术后,确定了出肉率高、肉品质好、养殖成本低、饲料来源广泛、抗病能力强的关山驴作为养殖品种。
10月17日,第一批28头、6个月大的关山幼驴经过长途跋涉,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来到了南河村安了家。“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水土不服这一说。”赵群付说,前3天最关键,一般不喂饲料,只让它们喝点水。为了让关山驴尽快适应当地水土,赵群付那三天几乎是不眠不休,密切关注幼驴的一切动态。他说:“现在养的是肉驴,和过去家养的干农活的驴养法还是有区别的。”对新引进的关山驴,赵群付虽然像呵护婴幼儿一样精心养护,但到了第四天,好几头驴还是出现了拉稀、流鼻涕等感冒或肠胃不适症状。
在配合兽医医治的过程中,赵群付明白了,驴感冒非常常见,特别是在受寒、淋雨或者经过长途运输之后。经过及时治疗,关山驴渐渐褪去了病态,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赵群付的养殖技术也日益提高。“现在每头驴每天能吃4斤左右的草和饲料,每天从多次进食固定为4点和16点两次进食,这样就增加了驴的活动时间,提高了免疫力,也提升了驴肉品质。”赵群付说,为了节约成本,购买了几次饲料后,他便从商户手中拿到了配方,自己购买玉米秸秆、豆粕、麦麸等原料配制饲料,确保幼驴长得快、花钱少、收益大。为保障幼驴安全过冬,要全力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和驴舍的通风换气工作,饮用水要用20℃以上的温水,并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增强它们的免疫力。
沐浴在阳光下的关山驴,毛色发亮,性情温顺,精神十足。贺林强高兴地说:“驴的浑身都是宝,驴皮能入药,驴肉营养价值高,驴粪可以还田再利用。我们这里才刚刚引进幼驴,已经有不少商家慕名而来订货啦!”
超出预期的市场需求让南河村在不久前又购入了第二批关山驴。贺林强看着宽敞明亮、干干净净的驴舍说:“现在我们累计存栏36头驴只用了一排驴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只有一名饲养员且已73岁了。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几名年轻的饲养员,加强与张家庄、王家村的技术交流,掌握科学的饲养技术和种驴繁育技术,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将这一特色产业打造成村里的又一经济支柱,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记者栗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