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12月6日电(张钧)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精神力量,切实把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的“五个聚焦”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山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2024年“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案例推介活动”。本次活动历经申报、评审等环节,共评审出2项典型案例(排名不分前后),分别为:
文物产权重构 基层文物“回家”
——以左权县为例探索基层文物资源产权回收工作
晋中市左权县是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革命文物资源集中,且呈碎片状散落在县城周边,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产权人高达3至5户,产权构成极为复杂,以“蒿沟革命文物集群”为例,此处共包含15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但是产权人却多达36户,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掣肘颇多。同样,蒿沟村、河北沟村、桐滩村革命旧址房屋产权多属于私人所有,受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革命文物长期未能得到妥善维修,文物本体安全状态堪忧。为此,左权县文物所拉开了一场基层文物产权重构的战役帷幕。
全面摸底,主动作为。对蒿沟、杨家庄、桐滩村、河北沟等革命文物集群村进行产权情况调研,会同党史、文物、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及村民代表,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产权人“家门口”谈心,谈归属、聊后效,抽丝剥茧还原历史,分析利弊。
县委书记调研蒿沟村革命旧址保护情况
副县长现场协调解决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产权回收问题
保障资金,积极作为。为顺利推进产权变更,左权县文物所与政府部门积极沟通经费支持,并与政法机关建立了协调机制。在2021年至2024年间,左权县县委县政府投入600余万元,完成40处(涉及102户)非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产权回收工作。
八路军总部军事测绘室河北沟旧址房屋产权回收协议签订
开启后续保护利用新篇章。左权县文物所从顶层设计出发,强化责任、明确目标、坚持原则,提前部署,拓宽资金申请渠道,极大改善了低级别与产权变更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现状。以蒿沟村革命旧址、八路军总部军事测绘室河北沟旧址、杨家庄的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及桐滩村革命旧址为例,左权县结合实际,强化责任,统筹利用本级财力、政府一般债券和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分轻重缓急对该集群内的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实施全面保护修缮。从2022年起,精心筹备项目40个,申请债券资金0.7亿元,切实落实了将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时代责任。
修缮后的八路军总部军事测绘室河北沟旧址全景
修缮后的八路军兵工厂杨家庄旧址铸造房(2号院)
修缮后的八路军兵工厂杨家庄旧址铸造房翻砂房(3号院)
“时光中的回响”——行走的思政课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时光中的回响”——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融合了红色故事、革命文物、情景剧演的独特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启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通道,不再固守以旧址、基地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而是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让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走进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宽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平台,创新思政工作途径。
请进来,为思政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纪念馆立足“大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依托革命文物建构了“国师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通过“请同学说、请教师讲、请群众听”等形式,让思政课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书本之间,而是真正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学生是强国的新力量。请同学讲述思政课,是提升学生自我思想认识提高的新途径。邀请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能源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系、运城学院的师生走进国师纪念馆开展思政课学习。依托纪念馆下辖的三处革命旧址和馆内的陈列展览,由同学们独立完成。课程以讲述为主,同学们分别以自编自导的情景短剧与情景短片、演唱与朗诵宣讲的形式,使聆听者身临其境,重新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山西能源学院行走的思政课“赓续红色文化 厚植青年担当”
老师是传道授业的中流砥柱。请老师讲述思政课,给予学生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开展了“以红铸魂 以文化人”《山西红色经典版画印刷实践》大思政课,山大美术院副院长、授课老师张桐源从版画制作理论开始讲述并亲自示范演示,指导点拨学生。思政课专家杨芸讲述了木刻版画代表艺术家彦涵一家的故事以及一幅幅生动感人的抗战木刻版画作品。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开年思政第一课“以红铸魂,以文化人”
人民群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请群众听思政课,强化人民群众爱国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纪念太原解放75周年,与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山中学联合开展了“热血无畏 英雄无名”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活动现场邀请到革命者后代、社区居民等人民群众,讲述了感人至深的地下工作,让无声的文物,传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走出去,让红色火种生生不息
特殊节日用行动铭记历史。纪念馆始终秉持“资政育人”的理念,依托革命旧址,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政课团队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全民国防教育日、解放太原75周年纪念日以及在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等重要时间节点,走进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校等大中小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重温抗战历史 厚植家国情怀”“热血无畏 英雄无名”“我与祖国共成长”等大思政课实践活动。
2024年“我与祖国共成长”
平凡日常用坚守铸牢灵魂。在纪念馆的日常接待中,根据各年龄层群众的特点,开设专题课程、研发自主品牌,丰富教育形式。针对少年儿童以实践体验为主,通过“小萝卜头”“小英雄雨来”等故事讲述、识旗帜绘祖国等体验方式,让思政教育做到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针对青年学生以中国近代史为主线,沉浸式的将青少年代入到情景课堂中,通过文物鉴赏、情景演绎等方式,将课本学习与纪念馆党史学习教育相辅相成,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并不断探索馆校协作新路径,为红色教育提质扩容。
两年间,“时光中的回响—行走的思政课”已开展近百场,许多市民和游客自发前来纪念馆参观学习。其中,打造的“追寻红色足迹 点燃理想之光”社会实践研学课程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全国精品项目。同时还吸引了新华网、廉政中国网、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山西青年报,太原日报,并州新闻等数十家媒体报道《红色教育进校园,上好“开学第一课”》《追寻红色足迹 点燃理想之光——走进太原理工大学马院》《国旗下讲述抗战故事》等120余篇,《追寻红色足迹,点燃理想之光》《旧址做课堂,学生讲思政》《我与祖国共成长》等10篇公众号推文中国纪念馆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