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500米深井的冰火青春——记长平公司芦家峪检修组班组长马云

2024-11-13 16:44:16 来源:记者观察网

记者观察网山西11月13日电(记者 明文 通讯员 周娜娜“队长,这里是芦家峪主井,现在罐笼整个被冰封,罐道四壁也全部结冰,现在已经无法运行……”

“收到,马云,你现在带上你们现有的班组成员迅速破冰,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罐笼恢复运行!”

“故障就是命令,抢修就是责任!”一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后,长平公司芦家峪立井维修班班长马云迅速召集现有班组成员在500米的深井和冰冻中展开抢修。

冰雪酣战 与时间抢夺运输命脉

时间回到2017年12月31日,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方大部出现了凝冻天气。北风萧瑟中地处山区的芦家峪更显苍凉。这天是全矿停产反风的日子,当断电、停风三个小时之后,马云来到芦家峪主井后,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罐笼绳索上全部被冰层包裹,罐耳也全部上冻,狂风已经把凝结在工字钢上的冰柱吹成了锋利的锯齿状,现场俨然成为一幅“冰挂”风景。

虽说在公司立井检修组工作了16年,长平、釜山立井检修工作已经轻车熟路,但是这次这么严重的冰冻情况马云也是第一次见。

作为长平公司未来三五盘区的供风“命门”,芦家峪承担着井下每分钟28000立方米的供风,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影响,井筒内部地表渗水加剧了冰层凝结,寒冷的天气更是让这里的水见风“秒变”冰,不快速、及时处理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反风过后,部分工作人员就要深入井下进行通电、恢复通风降低瓦斯浓度,保证后续矿井安全工作的正常运行。作为运送职工下井最近、最便捷也最重要的芦家峪主井,罐笼恢复正常运行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作为当班班组长的马云在汇报完毕后,重新整理思路,第一时间组织小组成员带上撬棍、铁锤等工具一路小跑到现场。恶劣的气候和险峻的工作环境是横亘在抢修人员面前的两大难关。井下深处吹上来的冰冷狂风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厚而坚硬的冰层挑战着他们的体能,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气力可省,这注定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班组长马云手提撬棍和锤子充当开路先锋,在深不见底的井口上方,在工字钢间搭好木板,系好安全绳第一个移步至罐笼顶部,其他成员跟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滑艰难地在罐笼顶部敲击着覆冰。零下20多度、深不见底的井下吹来的狂风似乎要将他们撕碎,敲击声、冰块和金属的撞击声充斥在耳边。

在马云的带领下,大伙手中的铁锤抬起、下落,下落、抬起。机械式的重复已经成了维修组成员每一个人的习惯性动作,他们停不下来,也不能让自己停下来,因为每一分钟的休憩都会成为更多职工下井的阻碍。

随着罐笼一点一点地下降,刚开始的调侃声与对话声渐渐消失了,只有工具与冰块产生的交响声。大伙儿棉手套里冻僵硬的手慢慢开始发火、发热,安全帽下的护耳雷锋帽已经蒸腾出了热气。

天上,是掉落的细小冰碴;四周,是披满冰挂的冰层;脚下,是坚冷滑溜的冰封铁板。狂风吹来,浑身透凉,如同针刺一般;撞击的冰碴不时像鞭子一样抽到检修组成员的脸上、手上……

中午11点到了傍晚7点了,没有时间吃饭的检修组成员们依然奋战在暗黑冰冷的罐道中。

此刻,天公仿佛为了考验这群汉子们的意志力,把温度降得更低了。而成员们的体力已经消耗了大半,唯一能为他们保暖的就是工作中消耗的繁重体力,以及班长马云的鼓励与支持。而在此刻,能带给大伙巨大动能的就是那一块块掉落的冰层。

“班长,这边的冰太厚了,根本凿不透!”顺着小李手指的方向,马云看了过去。由于渗水严重,这边已经形成了一个一米厚的巨大冰层,如若清除不了直接阻挡罐笼的顺利运行,为了不影响下一班职工的步伐,马云脱下了手中早已不知被汗水还是冰水浸透的手套,用力拽下了安全帽下的棉帽,换下手中的工具,开始了又一轮的破冰行动。

矿灯的照射下,马云早已成了一个“冰人”,裤子和鞋子已经结上了硬邦邦的冰凌,他的双脚已经麻木了,在嘈杂的环境中,嗓子也有些沙哑了。

看着班长的坚持,大家伙相互不让,你争我赶结队帮衬轮着上手,砥砺同行对抗这块“巨兽”。此刻,钢铁和尖冰撞击出来的不是冰花,是灿烂的火花,是芦家峪机电队检修组成员的坚持与奋斗、是梦想和奉献的希望火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撬棍钝了,锤子把弯了,手臂麻了,双脚冰了。终于,“咚”一声,这块“巨兽”终于摔倒在地,这声音对于他们来说,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好的音乐!

夜晚十二点,整整十一个小时过去了,马云带领小组成员们终于完成了面积达到5000平米的破冰任务,当调度室传来启动罐笼运行的命令时,当他抖动的右手签字交接的时候,马云和班组成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总算是不耽误咱们夜班职工们下井了,能让他们少走路,安全顺利上下井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此刻我只想躺在床上。”马云笑着说道。

这一场冰雪酣战让马云一生都难以忘怀,难忘的不是凶险的环境,不是持久的拼搏,而是战友们的团结和支持,是大家为了矿山安全平稳有序发展贡献出的无怨无悔的青春。

20年检修青春 是坚守更是热爱

时间就像是白驹过隙,在20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技校钳工专业毕业的马云被分配到了长平公司机电队。工作中懂得第一项任务就是跟随师傅到立井进行检修。拿上卡尺,背上手钳等工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马云风风火火地跟在师傅屁股后来到立井。

那天正好是两年一度的立井换绳,数名工人站在立井罐笼顶部,他们戴着安全帽、顶着矿灯,在深不见底的罐笼上、在绳索狭小的空间中认真工作着。

系好安全带,挂好安全绳,马云小心翼翼地走过临时搭建的木板,他低头看了一下脚下,黑漆漆一片深不见底,透过矿灯只有2、3米的能见度,强劲的风似乎要将他吸附下去,恐惧填满了他的内心。一个寒战让马云的脚下一滑,他赶紧牢牢握紧了旁边的固定钢轨,惊慌之余让他对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时候觉得不就是高空作业,有个啥?可当你真的站在旁边,感受强风、感受淋水,感受失重,你才能意识到,这项工作真的是把生命系在高空,系在那一根小小的安全带上。”马云说道。

上班的第一课就是安全。

从那以后,马云不论干任何工作都会进行安全确认,保证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

第二课就是专业和技能。

上班初期,每天跟到现场的马云只能递递工具、跑跑腿。现场检修程序很多,节奏实在太快,作为初出茅庐的马云来说,想学习的深入透彻尽快上手还是有差距的。除了每天跟在师傅后面学习观察,马云还私下来拿着图纸和设备分析图请教队里的技术员,一有时间就到实操基地和其他工友学习设备的原理和维护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马云便能独立上岗,完成日常的检修任务,并配合工友完成换绳等大型工作。

经过漫长的8年立井检修岁月,凭借着默默奉献和艰苦努力,马云从280米的长平立井调整到了维护量更大的380米釜山立井,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特别能吃苦的战斗精神被评为了集团公司先进个人,同年,也成为了釜山立井检修组组长。从一名普通职工转变为班组长,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还在等待着他。

又是一年换绳季,不变的是操作工序,变化的是马云从一名操作兵变成了一名现场操作的组织者。换绳并不简单,井上,需要绞车房司机调整罐笼速度,协助人员收旧绳、换新绳,井下,信号工负责打信号,而且拆换的时间非常紧迫,需要70个职工两班分步进行,衔接配合要求非常紧密。

“也许分配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这个任务就很好完成,但是作为项目的整体负责人,考虑的不仅有工序,还有安全、配合、效率等等。”

作为公司“五一”检修重点项目,检修组班组长马云提前就做好了检修计划,在工区领导的支持下,马云根据班组成员的特长对工作程序进行了分配,同时组织班组成员认真学习规程和技术,他自己在脑海中也过了好几遍换绳程序。现场他指挥、操作马不停蹄连轴转,成员们有条不紊地开展起吊、烧焊、高空作业、性能测试、天轮探伤等等,最终在大家的有效配合下,提前了9个小时完成了立井的换绳任务,为矿井的生产衔接赢得了宝贵时间。

有了这一次实战经验,马云对换绳工作更有了心得,此后,他通过总结经验,在实战中发现问题,现在的换绳时间比过去压缩了一半,设备的调试时间也缩短为6个小时,大幅提升了检修效率,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而马云和他的团队,也成了长平公司立井检修的标杆。

作为一名年轻的职工,除了在专业上精益求精,马云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施展着自己的力量。

2016年,接到新任务,马云岗位调整到了长平公司芦家峪主井,继续担任检修班组组长。井筒维护量从380米又一跃升到500米,而芦家峪主井作为长平公司的重要通道“咽喉”,提升的不仅仅是工作量,更迫切需要提升效率。

众所周知,芦家峪地处山区风量极大,冬季井筒温度甚至达到零下15到20摄氏度。罐笼在风水交加下首当其冲上冻结冰。尤其是罐耳,历经一次次的破冰行动,马云先从更换工具设备的入手,第一时间制作了检修工具一体柜,并设计出了一套检修罐耳的工具,可以更加精确的确定罐耳位置并进行固定,节约了检修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马云已经将整个井筒当作了工作的全部,他还和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制作出了扁尾绳导向工具防止钢丝绳磨损、安全门滑道调整,有效解决了芦家峪井口风量大导致的安全门错道等隐患难题。除了专业上进行创新,马云还利用废旧铁片亲自切割、焊接警示语字样,如今,“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八个红彤彤的醒目大字矗立在芦家峪立井罐笼口上方,他不仅警示着马云时刻铭记安全操作,也同样希望所有入井人员都能够平平安安下井,安安全全回家。

先进个人、优秀班组长、上墙标兵……马云,20年初心不变,坚持行走在500米深的立井,在冰雪中用热血舞动着守护安全的青春,用实干担当、坚韧执着谱写着新时代好青年的煤海赞歌。

【编辑:王震华】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