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修改的《统计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一号)公布。这次修改顺应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新修改的《统计法》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统计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为基层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强化统计法治,确保数据真实性
新修改《统计法》在立法宗旨中进一步强调了统计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统计工作的政治方向正确。这一修订突出显示了统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和监督机制。长期以来,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着数据真实性方面的挑战,部分地区存在虚报、漏报的现象,新修改《统计法》强化了统计造假的法律追责机制,进一步压实各级领导干部在统计工作中的法定责任。基层统计机构应加强数据审核流程,确保每一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杜绝数据造假行为对政府决策的误导。
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统计效能
新修改《统计法》明确提出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信息化的推进对于基层统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基层统计工作存在数据处理过程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信息化手段的引入能够显著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应积极推动统计台账电子化、数字化,实现数据的全程电子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干预,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此外,统计信息的共享也是新修改《统计法》的重点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避免重复调查、减少调查对象的负担。这对于基层统计部门而言,不仅可以提升统计工作的整体效能,还能够通过共享机制获取更多的优质数据资源,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覆盖面和科学性。
完善统计监督机制,增强基层统计能力
基层政府统计部门在贯彻落实新修改《统计法》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统计监督的职能。统计监督不仅仅是对数据质量的监控,更是对政府政策落实情况的反馈机制。统计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评估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基层统计工作应通过数据分析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监督支持。新修改《统计法》规定了“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高效、权威可靠的统计监督体系”,这为基层统计部门发挥监督职能指明了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应进一步健全基层统计监督的制度,完善监督流程,确保监督措施的落实到位。通过定期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帮助地方政府调整政策方向,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前行。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统计人员职业素养
依法统计、科学统计是统计工作的重要原则。新修改《统计法》的贯彻实施,需要依靠每一位统计人员对法律的理解和执行。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法律宣传教育,提升其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是确保新法落实到位的关键。统计人员应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的观念,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职责,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应注重统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持续的业务培训和法治教育,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数据分析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统计任务要求。
基层统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统计数据质量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将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生命线,通过完善统计制度、强化监督机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统计人员不仅要成为数据的“守门人”,更要通过数据分析为地方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服务。
新修改《统计法》为基层统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基层统计实践中,应深入贯彻落实新法精神,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通过全面提升统计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推动基层统计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大同调查队党组书记、队长尹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