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又见老班长

2024-10-16 09:46:10 来源:记者观察网

今年五月,我因事到西安,张班长得知后,打来电话说要见我,我怕影响他的事务,婉言谢绝。当晚他还是赶来了。

老班长叫张兴耀,一九六零年六月出生于陕西省澄城县韦庄村,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参军,在新疆军区工程兵某团某连,比我早入伍两年,我俩“同连同排”。

张班长,憨厚诚实,性格豪爽,天生说话嗓门低。

闲聊中他讲起了童年、少年时期,往事一幕一幕浮现眼前。贫穷的年代,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张班长在兄妹四个中排行老三,十四岁失去母亲,几年后父亲再婚。为生活所迫,不足十八岁的他就到黄河畔筑堤修坝,渭南煤矿下井。

一周后,我在返程的高铁上,一路思索,有很多个“奇事”一路脑中闪现,仔细揣摩,老班长曾经的艰辛,军旅,创业精神,让我为之动容,岂不是新时代退伍军人最好的写照吗?

我文化不高,且又是“言外”所获,可能无法写出他内心的辛酸和喜悦,但我愿意用有限的文笔,尽力表达他多半生的过往,此文触笔未事先告知老班长。可是,往日的共度风雨,可敬、可赞、可写。

参军报国,刻苦学习求进步

那年冬天,他穿上戎装从家乡韦庄站乘坐五天五夜的闷罐车,到了新疆军区工程兵建筑某团,属野外独立的连队,临时所在地在乌鲁木齐七纺,这里四面环山,营房为土坯房,冬烧火墙,睡大铺,周六吃粗粮。新训场上,寒风刺骨,冰天雪地,赤裸的双手冻得发僵生疼,浑身冰凉,双脚发木,他就是在这艰苦而又严寒的训练中,完成了普通百姓向军人的转变。

下连队后,所在的连队正式改编为新疆军区工程兵工兵某团某连,当年被奉命执行某处的国防施工任务,在排长的带领下,作为新兵的他迎高温、战酷暑,以山为家、敢打敢拼,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打坑道再苦,从不叫累。他是西北农民的儿子,再累也没有他未参军前的下井累,他和全班的战友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国防施工任务,他们班荣获了团部的表彰,他受到连队嘉奖。随后,他被连队选送到团教队学机械专业。

开学典礼上,队长讲,能被选送到这里的学员,不可能是没有文化的,张班长听后,心里感到匮乏,觉得自己只是个初中生,不刻苦学习是无法进步的,学习期间:他坚持在宿舍内、树荫下攻读机械知识大纲,坚守在装载机旁、施工地、噪声中、实践实操。

在教导队的时间里,他没回乌鲁木齐市的连队会友,没到不远处热闹的化工厂游逛,他说,他不想成为“无技术”的人,更不能辜负连领导的希望。他在机械的轰鸣声、嗡鸣声、刮擦声中收获了技术,各项成绩优秀,顺利地领到了装载机操作证。

无悔奉献,哪里需要到哪里

结业返回连队,连队已搬到乌鲁木齐三宫大修厂,他从六班调到机械五班,面对大修厂厂区路少,职工上下班穿梭在不平坦的泥泞中,连长审时度势,积极号召全连支援大修厂区的道路建设,改变行走难的状况,他以新的技术姿态,撑起了装载机,和全连的战友冒着炎热,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施工中,并把学到的机械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同班的战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几条平坦的道路出现在职工面前,工人们欢呼雀跃,称赞二连子弟兵,英雄不怕筑路难,哪里艰苦哪安家。

八一年后半年,连队回到了南山团部营房,他从五班调到三排九班,担任副班长,接着又是转战坑道施工,住帐篷,吃野餐。开工中:他身先士卒,打风钻,拉平车,他给奶奶写信,不敢说打山洞,只说是搞国防建设,不危险,生怕年迈的奶奶因为担心有个三长两短。他认为,为祖国边疆的安宁,他无怨无悔。

八钢山头某天,是他一生难忘的日子,连队支部纳新他为党员,听到这一消息,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对组织的感激,之后又是嘉奖,真是双喜临门。

一九八二年底,他光荣地退伍,离开了恋恋不舍的战友,思念军旅,装载机有声,奉献无声,青春在这里绽放,梦想从这里起航……

回乡之后,他与邻村的改碗嫂子喜结连理。婚后,他自觉履行传统美德义务,当兵几年未能尽的孝心,都给了此时正需要关照奶奶。他与嫂子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责任,一直把奶奶呵护到生命的终点,韦庄的乡亲们都夸奖他们是孝顺的好孙子、好孙媳妇。

接下来的日子,他开始了创业之路。起初,他用退伍金作为启动资金,购买了小四轮搞运输,一段时间后感觉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远远不及当地市场需求。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先进的机械装备得到推广应用,韦庄中储粮库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由于他有精湛的技术,承担了储粮站输送机械的维护与保养。

借着改革的春风,他一边上班,一边创业,重新审视机械事业,在哥哥和妹妹的支持下,逐步购买了三台装载机和一台压路机,满腔热血投身到公路事业上。他召机械能手、组织施工队,包揽部分路基和工程项目,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为保证工程质量,下班后亲自操作,按时完成进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和行业认可。

他退伍不褪色,尽自己的所能为韦庄的乡亲们服务,韦庄的红白喜事中,总少不了他辛劳服务的身影。在百姓心中,他是一名好党员、好组长、好总管、最美的退伍军人。

心怀大爱,战友情始终不渝

每年的母亲节前后,他主动和澄城沟南的老战友去看望烈士的母亲,送鲜花慰问金,陪母亲聊天吃饭,老人捧着鲜花感动不已,感受到儿子们的温暖和关怀。

多年来,张班长对五湖四海的战友十分热情,不仅有爱心,更乐于助人奉献,还曾为战友制作纪念册。我也有幸得到一本赠册,从外观到照片都非常精美,我每每翻看,仿佛又看到了战友们鲜活的军旅姿容,不禁感慨万千、很受启发。

张班长有许多友情故事,一场特殊的疫情,没有阻挡他拜访战友的脚步,前年九月,他为山西战友送衣服话友情,正如他所说“黄河难隔浓浓清”,圆了秦晋老战友相聚的梦。去年九月,他坐高铁,翻秦岭一路西南到武胜,探望昔日的战友。这些年,每逢春节,不间断向老战友送去祝福。

去年下半年,张班长一行重访军营,却发现曾经的绿色军营,自己战斗过的地方,一切的一切已不是当年模样。但在他心中,昔日的营房虽已荡然遥远,久违的熟悉却始终萦绕心头。

秦岭山高,黄河水长,老班长的目光依然远大,对澄城沟南战友建军一百周年充满期待和希望,我为老班长点赞,向所有退伍军人致敬。

愿三秦大地渭南老班长的故事,在三晋大地上传颂不息。

作者简介:

张仁双,字兴爱,山西灵石人,晋中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获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十佳最美散文奖”。作品入选《最美中国2024诗文选集》,文章在《中国散文网》微信公众号、《山西市场导报》等媒体均有刊登。

“休后”触笔,主要着眼于亲情回忆,兼顾游记与随笔。著有《往事回顾》《天山脚下老兵的情怀》《母亲的口信》《外婆家的山路》《父亲的肩膀》《大宅院印记》《绿色军衣》《跨越山海映初心》等散文。

【责任编辑:王震华】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